父母安装摄像头,监控孩子学习作业,爱和隐私,监视下的互相伤害
江苏14岁男孩报警,称自己父亲在房间安装摄像头监视自己,侵犯自己的隐私权。
父亲对小男孩生气地说:“我监控监视你什么了,你有多少隐私,我是你什么人,我不可以监控你?”
民警在现场进行调和,问清事情原委后才知道,原来是孩子沉迷游戏,每天熬夜打游戏,父母又在外地工作,不希望儿子为此堕落,所以才想出如此对策。
如果以上属于“监视未遂”的话,再来看一个“事发现场”。
“把手机给我放下,先把作业做完”,摄像头里传来妈妈的吼声,吓得小明赶紧把手机丢一边。自从家里安装了摄像头,小明回到家,总感觉背后有双眼睛在时刻看着他。
数据分析
抽样调查显示,422个家庭,其中有33个家庭为监督孩子学习作业,专门安装了摄像头。和初中生相比,小学生被盯得更紧,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孩子也被家长“盯”上了。
调查还显示超九成孩子反对“被摄像头盯着写作业”,认为这让自己“没自由”“很压抑”“就是不相信我能好好做作业”。
没说出的潜台词
父母安装摄像头,监控孩子学习作业,此举显然并非个例,问一下自己身边,效仿者大有人在,也许在他们看来早已见怪不怪了。
黑格尔说:存在的即是“合理”的。而这个“合理”就存在于某些父母的心里,没说出的潜台词:我这都是为了(孩子)你好!
看似“天经地义”的一句话,不知害了多少人。
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
爱和隐私,监视下的互相伤害?
- 爱不等于控制
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。
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,有责任管教孩子,但这种无视孩子的个人隐私和心理感受,单方面强权式的监视干预,看似控制了孩子的“身”,但却失去了孩子的“心”。
- 改变从信任开始
- 得与失,利与弊
事出有因,尊重和接纳孩子的不足,给予正确地引导、方法,理解并相信孩子能够做得越来越好。
冷冰冰地被监控,只能丧失孩子的信任,增加逆反心理。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。
得失自在人心。听话的孩子不用监控,不想写作业的孩子监控也难以养成自律的习惯。
在隔空喊话的监视叮嘱下作业做好了,是不是也容易产生依赖呢?表面接受,内心怎么想?有监控能做到,没有呢?还能监控孩子多久?
虽然笔者不提倡给孩子安装监控,但毕竟主动权掌握在家长自己手中,还当三思而后行。
